一、评价三国东吴的战将
1、**名:太史慈(兵器:双铁戟,座驾:疾云)
2、战绩:号称双戟无敌的子义兄。北海解围,大战程普,孙策,指东不打西,近战,远程攻击能力都**,东吴**武将非他末属
3、第2名:甘宁(武器:星月刀,冰铁铃铛(暗器)坐驾:闪电)
4、战绩:射杀凌操,射杀黄祖,一合斩马延张凯,20合败曹洪,不数合平乐进,射中乐进面门,尝5000精兵屯于陆口,唬得关羽10万精兵不敢攻之(详见《三国志》),水战,骑兵都为经典,全能型
5、第3名:孙策(武器:霸王枪,坐驾:怒日)
6、战绩:袁术手下曾经的**武将,射杀陈生,大战太史慈,挟死一将,喝死一将(堪称经典),刺死周听,中*箭情况下仍将许贡手下三刺客击杀。
7、战绩: 10余合败曹仁,1合斩张南,尝于江面上一跃至曹船,号称三国**轻功高手,*主要是其两度救孙权于乱军之中,**次只身以后背挡敌锋,共计30多刀仍不死,骨骼超健壮,第二次在乌需口五进五出,救出孙权,徐盛。
8、战绩:只身上城楼,斩敌将,斩华雄,三英(加程普,黄盖)战吕布及李,郭二鬼,董卓**怕的同盟军将领
9、战绩:为**寻事于甘宁,平,50合平张辽,数十合平乐进(后为曹*所伤),尝以一人指力连砍数百贼兵
10、战绩:数合杀胡轸,数合杀吕公,三英战吕布加二鬼,30合平太史慈,数合败蔡瑁,赤壁之战中东吴武将中的**者
11、战绩:两合擒黄祖,赤壁之战的第二功臣。
12、战绩:对山越之战的*大功臣,尝一骑冲入敌阵中,连砍翻敌数十骑。
13、战绩:孙策战刘繇时来的一员猛将,刺翻刘繇部将张英,后在与庞德大战中因兵器砍在树上拔不下来,被庞德击杀。
14、战绩:射死陈横,战黄忠数合败,围关羽。
15、血气少年,于广陵之战中配合徐盛,直冲敌阵,敌不能挡。
16、传有其兄孙策之勇,可惜被手下暗害
17、战绩:又一个吕蒙型的自学天才,败于曹仁,乌需口被包围时力战,在广陵水战中将曹丕几十万大军打回老家。
18、战绩:吴下阿蒙再出名不过了,战曹操,曹丕,白衣渡江,分开甘宁及凌统。
二、东吴战将保护孙权战死,随后孙权做了哪件事
1、在《三国志·吴书十》记载了东吴的十二个猛将,被称为江表十二虎臣。这些武将都有功于孙权,小编下面要说的是其中的一位——陈武陈子烈。
2、陈武是为了保护孙权而战死的。孙权感念陈武的功劳,做了一件事。结果却遭到史学家的批评,这是怎样一件事呢?小编下面就来聊一聊。
3、陈武是*早一批跟随孙策打天下的淮泗武人,出身庐江郡。孙策没有脱离袁术的时候,陈武就跟随孙策,年方十八岁。
4、后来陈武跟随孙策跃马江东,建立一些功劳,担任别部司马,有了属于自己的部队。
5、孙策与庐江太守刘勋有仇,他想消灭刘勋,但没有采取强攻的方式。孙策先是卑微地向刘勋示好,给他送钱,请求他攻打豫章郡的上缭地区的宗族。
6、当时刘勋刚接收一部分袁术的残余势力,缺少粮食,于是派弟弟刘偕去找豫章太守华歆借粮食。华歆把皮球踢给上缭宗族,上缭宗族不肯出血。
7、于是刘勋带**队攻打上缭。孙策得知这个消息,就偷袭了庐江,继而击败刘勋。
8、此战得到很多庐江人,孙策挑选其中精锐,补充了陈武的**。后来孙策被刺杀,孙权继承了江东势力。陈武多有战功,受到孙权的喜爱,成为偏将军。
9、建安二十年,也就是公元215年,算得上是一个多事之秋。这一年曹操西征进攻汉中;刘备惧怕汉中有失,与孙权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;孙权趁曹操西征,进攻合肥,外带个张飞与张郃的“宕渠之战”。而陈武就是战死于孙权发动的“合肥之战”。
10、曹操西征之前,预料到孙权不会放过这个机会,留下一封类似“锦囊妙计”的书信。孙权果然不出曹操所料,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。
11、当时合肥只有七千的兵力,守将有薛悌、乐进、张辽、李典。众将打开曹操留下来的书信,是一个简单的战术布置:由薛悌和乐进守城,张辽和李典出城反击。
12、历史上的张辽是类似“猛张飞”一样的悍将。他非常同意曹操的计划,连夜**八百死士,然后在凌晨的时候进攻江东**。
13、张辽的冲击显然出乎江东**的预料,张辽和这八百死士简直所向披靡,连斩两员武将,几十个士兵,直接冲入到孙权的近前。孙权不得已登高避险,然后指挥**包围张辽。张辽反复冲杀,带着**全身而退。这就是所谓的“八百破十万”。
14、这场“合肥之战”使孙权挫败于合肥城下,连攻十日不克,军中有起疫病,于是孙权准备撤军。孙权亲自断后,大军已经渡过逍遥津,孙权等人还在逍遥津北,被张辽抓住战机,又一次出城掩杀。
15、这就是**的“逍遥津之战”算是“合肥之战”的一部分,也分别是张辽和孙权的“成名战”。而陈武就是战死于“合肥之战”。《陈武传》中的记载是:“建安二十年,从击合肥,奋命战死。”没有说清是张辽突袭阶段;还是攻城阶段,或者是“逍遥津之战”。
16、而结合《潘璋传》中记载:“合肥之役,张辽奄至,诸将不备,陈武斗死”,以及《甘宁传》中记载:“唯车下虎士千馀人,并吕蒙、蒋钦、凌统及宁,从权逍遥津北”,可以判断出,陈武就是死于张辽**次突袭之下。也算是保护孙权而战死了。
17、孙权是很爱惜陈武的,而且陈武算是为他而死。孙权肯定是要表示的。至于表示的具体方法,《三国志》中只记载孙权“自临其葬”。
18、而*采群书的《裴注三国志》引注的《江表传》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。孙权命令陈武宠爱的妾氏陪葬,赐予陈家二百户复客,就是不用承担赋役的人口。相比之下,赐予复客的行为还算正常,而令爱妾殉葬的做法就有些残忍了。
19、“世祚之促,不亦宜乎!”
20、东晋史学家孙盛就严厉批判了孙权令陈武爱妾殉葬这个行为。以生人殉**,实在是有伤天理。孙盛举了两个例子,一是秦穆公去世,奄息、仲行、针虎三人为他殉葬。
21、这三个人都是秦国的良臣,因此引起很多秦国臣民的不满。史料中对此事的评价是“秦师以之不征”,简直军心涣散,不能打仗了。
22、二是晋国大臣魏武子在生病的时候,命令儿子魏颗在自己死后将自己的爱妾改嫁。等到魏武子病重的时候,又改变主意,命令魏颗让爱妾为自己殉葬。
23、魏武子去世后,魏颗以人生病会导致精神错乱为由,执行了**个命令,把魏武子的妾氏改嫁。在后来秦国和晋国之间的“辅氏之战”中,魏颗击败秦军,他看到一个老人结草扳倒秦将杜回,于是俘虏了杜回。
24、当晚魏颗梦到这个老人,老人自称是魏武子妾氏的父亲,因为魏颗救了自己女儿,特来报恩。这个典故就是“结草衔环”中的“结草”了。
25、孙盛无疑是不认可孙权的做法的,甚至是厌恶,痛恨。于是他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权仗计任术,以生从死,世祚之促,不亦宜乎!”意思就是孙权虽然懂得收买人心的手段,但是有违生理,也难怪东吴的国祚这样短了!
26、孙盛说东吴国祚短是因为孙权伤天害理,这是从因果承负的角度上来说的,当然是不可信的。东吴的灭亡有很多种因素,比如与曹魏巨大的国力差距、**者的能力、缺少淮南地区作为缓冲、蜀汉灭亡后在地利上的劣势等等。将其武断地归于君主的德行是很不靠谱的。
27、但是话又说回来,孙权想要收买人心,多加赏赐就可以了,何必用爱妾殉葬这种*端残忍的手段呢?由此看来,孙权也不能算是一个仁德的国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