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赵云姜维阵容

1、赵云姜维可以搭配的阵容有多种配置。

2、一种常见的配置是:大营赵云作为输出战法,中军姜维可以选择始计/垒实搭配控制/恢复战法,前锋则可以选择其他武将如魏延,使用防守组合战法,如战必+反计、战必+磐阵等。在这种配置中,赵云的高输出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,而姜维的控制和恢复能力则能为队伍提供稳定的支援,魏延的防守组合战法则能进一步增强队伍的生存能力。

3、另一种配置是在“隆中对”阵容中:以姜维作为建队核心,搭配赵云和诸葛亮。赵云全武力加点,姜维全智力加点,诸葛亮也全智力加点。这样的阵容在面对追击队、多频伤害队时拥有一定的优势,姜维的智力加点可以使其技能效果得到*大化,而赵云和诸葛亮的输出和控制能力则能形成有效的互补。

4、还有一种黑科技精选的搭配是:sp赵云、姜维(或sp姜维)和刘禅的组合。在这种搭配中,姜维可以给队伍提供四维加成,提高赵云和刘禅的战法生效几率,而sp赵云则作为主要的物理输出,其高额的伤害能力可以迅速削弱敌方队伍的战斗力。刘禅则可以通过其技能为队伍提供额外的增益效果,如提高队伍的士气等。

5、以上阵容仅供参考,具体搭配还需根据玩家的实际情况和游戏环境进行选择,以达到*佳的战斗效果。

二、刘禅若不举城投降,姜维能护住蜀国吗

1、司马昭伐蜀,能够胜利,*关键的军事行动,是邓艾偷渡阴平成功,从而势如破竹直到成都城下,刘禅无奈之下选择举城投降。姜维得知刘禅投降,他也只能无奈选择钟会投降。如果刘禅不投降的话,而是南逃,暂时躲避,姜维能否保住蜀汉的基业呢?

2、蜀汉*后一战,姜维之所以兵败,跟他的军事部署有关系。我们知道汉中这个地方,是蜀地的咽喉,只要拿下汉中,随时可以对益州发起攻击。汉中之前的守将有两位,一位是魏延,另外一位是王平,两个人守城的时候,都是安然无恙,特别是王平,当年仅凭3万大军,就抵挡住了,曹军10万之众。他们的战略基本一致,把兵力部署设防在了汉中外围的险要之地。而且都是重兵把守,层层递进,一直到汉中城。即便敌军人数过多,打到汉中时,已经被消耗殆尽。

3、当时姜维却把主力部署在了沓中,汉中外围几乎真空,姜维主力大军在沓中被邓艾的大军牵制住,而魏军的主力部队直接去攻打汉中,汉中姜维部署兵力很少,当时基本是艰难**城池,根本无力应对,姜维带兵去援救汉中,途中又被司马昭安排的诸葛绪给挡住,不过姜维毕竟是三军统帅。辛苦摔了诸葛绪,到剑阁,汉中已经失守。

4、《三国志.姜维传》记载:当时姜维得到消息,曹魏要攻打过来,上表刘禅,要求提出布防,并且请求速派廖化和张翼把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,预防敌袭。但是刘禅根本不听姜维,却听宦官黄皓的,黄皓说敌人不会打过来,于是就把这份公文压下来了,结果满朝文武都不知道有这个事情存在,自然也不会知道他们将大祸临头。

5、当他们得知魏军即将兵临城下时,基本上都慌了神,其中有两种声音,**种声音就是投降曹魏,坚决劝说刘禅投降曹魏的是谯周。另外一种声音是南逃,也就是去投靠那些曾经被征服的少数民族。假设刘禅真的南逃,姜维能否躲过一劫?保住蜀汉基业?

6、姜维虽然得到了诸葛亮的一些军事才能,但是他的才能远远不及诸葛亮,更没有治国之才,在军事才能方面也仅仅是勉强维持蜀汉的*面。自从费祎死后,姜维被宦官黄皓,逼迫的只能在外驻军,不敢回朝。这个时候的蜀汉已经腐败到了根部,所以即便姜维军事才能再怎么了不起,他也无法挽救蜀汉的没落。更何况魏军三军都在蜀地,邓艾,钟会等人也非无名小卒。姜维无法颠倒乾坤,甚至有可能会覆灭。蜀汉的覆灭非一个天才将领就可以挽救。

三、蜀汉后主刘禅和姜维,究竟是谁负了谁

1、《三国演义》作为从小**部通读的半文言**,无疑在后续书海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。

2、一个不算学者的业余爱好者,平生*大乐事就是在历史中找寻真相规律,进而付诸生活实践。

3、很多人读三国,特别是蜀汉*后的末路史,往往会浮现出一个昏聩无能的身影。

4、此间乐不思蜀就此成了后主阿斗的标签,标签之所以为标签都源自于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。

5、刻板印象的形成,无疑是无数文学作品,**作品甚至大众口口的结果。

6、三国杀中,姜维一句:臣等正欲死战,陛下何故先降。

7、就此将姜维封神,也让阿斗打入万劫不复之地。

8、是啊,所有人都在坚持,所有人都在努力,所有人都没放弃,你就这样轻轻松松投降?

9、无疑姜维是伟大的,也是我深深敬仰的一个人,以降将出身,深得武侯真传,也没辜负诸葛遗志,留下的。“人生如白驹过隙,似此迁延岁月,何日恢复中原乎?

10、话语也深入人心,此话虽是《三国演义》言语,又何尝不是,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,坚持者那内心诉求的感悟,更是时不我待紧迫感和使命感体现。

11、姜维和诸葛亮这对师徒,真算得上一脉相承。这一脉相承背后,即是信念传承,也是对命运不甘的控诉。

12、天纵之才诸葛亮,仅有小国寡民舞台,而豪雄无双的姜维,也仅有廖华为锋的弱军。

13、这是原罪,更是天时,也是命运。

14、原罪天时命运之后,历经诸葛亮和姜维师徒二人的刘禅其实已经做到了他能做的*限。

15、刘禅是好人吗?谈不上,为君者不能用好人评价、刘禅是坏人吗?也谈不上,至少他有良心。

16、刘禅是昏君吗?看上去是,其实也不是。

17、无数人看到此肯定会说,一个重用小人黄皓的人会不是昏君吗?

18、好吧,如果刘禅有污点,这个要占据很大一部分,晚年的阿斗确实被这个自己信任的小人给蒙逼了,甚至让他有了摄政的权利。可这信任,阿斗不止给黄浩一人啊,他还给过很多忠臣良将。

19、从一开始被托孤起,诸葛亮,这个被刘禅视如父亲的权臣,他有过一丝一毫的不信任吗?

20、“政由葛氏,祭则寡人”如此明明白白的记录出自《三国志-后主传》,试问普天下皇帝,又有哪个能做到如此推心置腹?

21、诸葛亮主政蜀汉十多年,那一件事刘禅发出过反对之言?

22、一个手握蜀汉的**人,对于臣子如此信任,器重甚至依赖,除了感情,更多的是对于自己治政能力的明晰。也正因这份信任,才有了蜀汉的政治清明,绝冠三国。

23、史有公论,蜀汉是三国之中,治理*好的国度。

24、没有东吴内斗不断,没有曹魏权臣压主,无论民生,政治环境,都算三国**。

25、这份信任,除了对诸葛亮外,对于诸葛亮继任者,如蒋琬、费祎还有姜维,刘禅信任始终如一。

26、除了为自己地位稳固分化相权的举措之外,刘禅从未干预蒋琬还有费祎的执政方针。

27、所有大政方针无一不是配合有家,即便诸葛亮故去,蜀汉依然是相国治理天下,皇帝管祭祀。

28、虚君实相,不是儒家念念不忘的上古圣君表率吗?

29、如此做派,苛责其对于蜀汉灭亡负有主要责任,是不是有点过分了?

30、蜀汉之亡,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,而直接负责人,不算刘禅,这负责人有一大堆。

31、邓艾军偷渡阴平的时候,原本应该在前线汉中镇守的姜维在哪里?

32、哪时的姜维在沓中屯田避祸,避祸为实,屯田为虚,可姜维有被责罚吗?

33、不恰恰是姜维的主动远走,让原本防御完善的汉中防线千疮百孔吗?

34、避祸沓中前的姜维,在蜀汉位高权重,可政治环境可谓非常险恶。

35、身为曹魏降臣出生的姜维,本就处于尴尬地位,朝中人缘非常不佳,要不是刘禅遵从诸葛亮意志,还有姜维本身才华,将它提拔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高位,那有姜维北伐的可能*。

36、即便在姜维北伐数次,战斗不顺,死伤惨重,造成国力凋敝,被评“军旅数出,百姓雕瘁”时。

37、刘禅也给了姜维**信任和支持,面对蜀汉无数同僚的攻击甚至责备之言,力挺姜维,压制朝中姜维反对派要剥夺其兵权的倡议。

38、由此才有姜维大将军地位的稳固,这算什么?

39、不过是刘禅深知姜维的才干和忠心,进而有了惜才爱才之意而已。

40、可是被惜被爱的姜维,回报给刘禅的却是,因为害怕被谋害,率军远走沓中。

41、蜀汉汉中防线,就此因姜维带走过半精锐体系瓦解,间接促成曹魏讨伐蜀汉。

42、汉中门户洞开,不就是告诉曹魏,我们在内斗你快来吗?

43、姜维也明白汉中的重要*,于是提出”分护阳安关、阴平桥以防未然“的建议。可这个建议却被黄皓直接压下!

44、一系列的巧合还有信任了不该信任的人,刘禅确实有责任,可姜维责任无疑更大点。

45、黄皓不过弄臣,姜维你可是干臣。

46、非为苛责,不过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是正确的,当心里有谱啊?

47、后续姜维确实力战之下带领精兵守护了*后的要塞剑阁。

48、但是邓艾早就在这蜀汉内部信息不对等的空隙,偷渡阴平抵达了成都平原。

49、随后就是诸葛亮子孙的演出时间。

50、诸葛瞻、诸葛尚父子,确实是忠勇**之人,他们带领蜀汉*后的精锐,还有蜀汉无数创建者的子孙,匆忙忙的奔赴*后的战场绵竹。

51、可是这诸葛瞻并没有得到乃父真传,反而草率用兵,放弃险要的战略要地不守,犹豫不决,*后只能在平原地区和精锐的邓艾军野战,战败之后又无奈退守绵竹。

52、面对邓艾劝降确实骨气十足,甚至悲愤的说出。

53、“我于内不能除黄皓,于外不能制姜维,进军不能守国土,我有三罪,有什么面目回去呢?”

54、这样的话语,和领兵死战的结*,无疑气壮山河!

55、但是战争从不是悲愤甚至**就能成功的事情,这需要的是才干和能力啊。

56、诸葛瞻冒进,用兵不当就此让蜀汉失去希望,大军覆灭谁能抵挡这万劫不复的结*?

57、是远在剑阁和钟会对峙自顾不暇的姜维和廖化?

58、还是居于成都,兵马全无的刘禅?

59、抑或是远在南中,白帝城,远水救不了急的蜀汉地方军?

60、成都城中的无数老弱病残,对抗不了敌人!

61、即便姜维数万人,得到消息放弃剑阁,星夜驰援,刘禅也不顾一切抵抗敌军,可是到了成都城下,前后夹击的邓艾和钟会联军又有谁能抵抗?

62、这就是绝境,造成这绝境的,有避祸的姜维,有不知兵的诸葛瞻,当然也有任用黄皓的刘禅。

63、这系列的错误,各有负责人,如何是一句阿斗无能就能说明白的?

64、然后就是*后的抉择时刻,摆在刘禅面前的有三个选择。

65、**:拼死抵抗,鱼死网破等待不知会不会来的援军。

66、三重选择,对政治家而言无疑是艰难的,他不能如自己热血的儿子北地王刘堪一样,死社稷。

67、他要为这个社稷还有宗庙甚至家族负责。

68、拼死抵抗,靠城中老弱病残完全不切实际,城外援军即便回来,失去了蜀中地利,面对泰山压顶的敌人,又如何抵抗?

69、避祸南中,算了吧,无数人都被三国演艺*了,对南中治理,蜀汉一直都是致力于掠夺,以充实国内政策为主,高压**下,民心归附是伪命题,失去蜀汉全境,去南中无疑是找死。

70、赋出叟、濮耕牛、战马、金、银、犀、革,充继军资,于是费用不乏-蜀汉南中国策”

71、去往东吴更是伪命题,从未有那个灭国之主,还能*存,*多给你个冷板凳,弄点公侯待遇,指望盟友帮你复国,东吴自顾不暇。

72、无数的选择一一被否决之后,看着热血的儿子**报国。

73、今日无数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的人们,你们又有几人会选择去死?

74、于是一群人站了出来,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世族成了压垮刘禅的*后一根稻草。

75、他们的劝降意味着,*后的阶级力量背叛蜀汉,*后的根基动摇,*后的民心不存。

76、没有了蜀汉本地世族支持,曾经蜀汉政治格*中的两派,东洲派老的老死的死,元从荆州派在战斗中消耗殆尽。

77、蜀汉的灭亡就此成了定居,投降的,自毁**的君王大多数都是可怜的,也是无奈的,更是臭名远扬的。

78、可怜、无奈、臭名远扬的背后,放弃祖上的基业,那历经艰难建立蜀汉的刘备,还有殚精竭虑的诸葛亮,刘禅难道不惭愧悔恨吗?

79、这个时候,给点同情和理解又如何?

80、此间乐不思蜀不是批驳的理由,反而是道学家的借口,仅此而已!

81、刘禅,只不过是一个生不逢时,生不逢地,生不逢国的君王。
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