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为什么三国时期蜀国多次北伐而吴国鲜有作为
1、东吴并非没有北伐,相反,东吴自孙权掌权后,历经十数次的北伐,但难有成果,并且东吴的北伐与蜀汉的北伐的着本质区别。蜀汉的北伐是名份之争,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而王只能有一个,蜀汉与曹魏在争夺正统*,虽然蜀汉基本上没有可能争取到,但并不影响蜀汉的先辈一次又一次的北伐,用蜀汉的话来说就是:王业不偏安,汉贼不两立。
2、东吴的北伐是利益之争,孙权从赤壁之战后发起十数次的北伐,只不过是为了与曹魏争夺地盘,孙权是一个*端务实主义的政治家,东吴与曹魏的战争,基本上是*部利益争夺战,能争一块是一块。事实上东吴立国缺乏正统*,曹丕是禅让了汉献帝的皇位,建立了魏朝,刘备是以延续汉朝为名,自立为帝,建立了汉朝,曹丕与刘备都有一定的正统*,按理说,东吴的孙权不是曹丕的臣子就得是刘备的臣子,所以孙权在曹丕和刘备之后9年才称帝,形成事实上的**王朝。
3、相比于蜀汉将国本压上进行北伐不同,东吴的北伐大多数时候就是趁火打劫,占些便宜,即使有着大好的机会,东吴也缺乏北伐的积*进取*,说得好听叫见好就收,说的不好听叫不思进取。比如说石亭之战,也算是东吴的一次大规模北伐,完胜曹休,本来可以一口吃掉曹休,扩大战果的,但是陆逊没有听从朱桓的建议,采取了保守的战术,结果放走了曹休,东吴见好就收,没有扩大战争。
4、之所以会如此,是因为江东孙权建国后,以顾、陆、朱、张江东四大家族为首士族日益强大,这些家族缺乏进取心,只想着自已的利益和江东的利益,保家为国他们很上心,开拓进取他们缺乏积**。再加上东吴实行私兵制,东吴**有很大一批人是私人**,平常只忠于自已的主公,这些主公就是孙权的将领,只有孙权征召时,这些将领才为国征战,但是严重缺乏积**,孙权就是想扩大战果,估计也没几个人同意。
5、所以看东吴的历次北伐,大多是雷声大、雨点小。再加上东吴的战斗力不强,历次北伐大都不了了知,即使是*有希望扩大战果的石亭之战,也被陆逊这个名将浪费了。其实从赤壁之战后,东吴就开始了北伐,当孙刘联军在赤壁和乌林击败曹操,紧接着进行南郡之战时,孙权就开始了北伐,孙权自已带领大军乘曹操在赤壁大败之际攻打合肥,让张昭率军攻打当涂县,本想着捞点便宜,却无功而返,这算是孙权的**次北伐,这一年是公元209年。
6、赤壁之战后,北方的曹操消停了一段时间,孙权乘这个时间进行了南征,孙权派出步骘南征交州,也就是今天的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及海南地区,名义上控制了交州。诸葛亮北伐前,孙权只有2次主动北伐,一次在214年趁曹操忙着称魏公之时,率军攻打皖城的战争,占据了江淮南部,另一次是215年,趁曹操在征张鲁,无瑕东承之际,孙权发动了合肥之战,结果此战孙权被张辽打残,两次都差点被俘虏,除此之外,其余都是曹操主动进攻孙权,孙权作为防御一方。
7、从公元217年开始,鲁肃去世后不久,孙权改变了战略,改北进为西征,放弃北进,与曹操缓和关系,开始图谋荆州,终于在219年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夺取了荆州,将蜀汉势力彻底赶出荆州。孙权为什么很少北伐?因为他就是来占便宜的,哪里有便宜,就到哪里占,没有统一坚定的战略主张。也没有所谓的盟友心态,在孙权眼中,都是玩政治的,夺取利益才是老大。
8、襄樊之战后,到夷陵之战期间,孙权的战略是两面派,两面都要拉,两面都要打,不仅忽悠曹丕,而且还忽悠刘备,当然没能力北伐了,只能在狭缝在求生存,这就是孙权的本事。刘备去世后,诸葛亮掌权,开始与孙权讲和,一致北伐,这个时候孙权的北伐大多是与蜀汉配合一起发动的,如石亭之战,大败曹休后,孙权暂时解除了北方的威胁,于是称帝了。还一次是诸葛亮去世的当年,公元234年,响应诸葛亮一起北伐,孙权发动合肥之战,还是无功而返。
9、再之后就是公元241年孙权在位的*后一次北伐,两路大军北伐攻打淮南和六安,还是无功而返,之后,孙权就没有再北伐,直到去世。孙权去世后,东吴也有几次趁魏国内乱发动的北伐,比如诸葛恪北征淮南,魏国淮南三叛时,东吴都有派兵支持,但大多无功而返。
二、吴国哪次北伐规模*大
1、诸葛亮**次北伐,是蜀汉的建兴六年(228年)春,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,让赵云、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,自己率大军攻祁山。陇右的南安、天水和**三郡反魏附蜀,关中震响。诸葛亮派马谡为先锋,在街亭被魏国大将张郃击败,诸葛亮退军,**次北伐失败。同年冬,诸葛亮第二次北伐,率军出散关,围陈仓,因为没粮食了,诸葛亮无奈退军,同时,斩杀魏国大将王双。
2、这年,是东吴的黄武七年(228年),这年夏五月,鄱阳太守周鲂伪叛,*魏将曹休。八月,“石亭之战”爆发,孙权命大都督陆逊督率军击败了魏国大将曹休。
3、从时间上来看,诸葛亮北伐,东吴孙权也有了军事行动,但是效果不是很好,只是稍微比划了一下,形式大于实质内容。如果东吴孙权起**精锐,一起配合诸葛亮北伐,会有很大的战果。但孙权没这么做。
4、诸葛亮第三次北伐,是蜀汉的建兴七年(229年)春,诸葛亮派陈式进攻武都、阴平,并拿下二郡。
5、这年是东吴的黄龙元年(229年),夏四月,孙权在武昌(今湖北鄂城)称帝,建国号为吴,吴国正式建立。也就是说,这一年诸葛亮在和魏国打仗的时候,孙权在忙着称帝,没时间配合蜀汉行动。
6、诸葛亮第四次北伐,是蜀汉的建兴九年(231年)二月,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,以木牛运粮,结果又是因为粮尽,无奈退军,但退军时射杀了魏国大将张郃。
7、这年是吴国的黄龙三年(231年),二月,孙权派太常潘濬率军五万讨伐叛乱的五溪蛮夷。这一年,诸葛亮北伐,孙权在忙着平叛,也没时间配合蜀汉行动。
8、诸葛亮第五次北伐,是在蜀汉的建兴十二年(234年)二月,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,在武功五丈原(今陕西省岐山南)驻扎,屯田于渭滨,与司马懿军相持,并约吴国共同发兵。但这年八月,与魏国大将司马懿相持一百多天后,诸葛亮病死在军中。
9、这一年,是吴国的嘉禾三年(234年),这年夏五月,孙权亲征合肥新城。秋八月,以诸葛恪为丹杨太守,讨山越。这一年,诸葛亮北伐,孙权倒是配合了,但是,不久诸葛亮病死了。
10、纵观诸葛亮这几次北伐,作为盟国的吴国,都没有很好的配合或者策应,如果诸葛亮北伐时,吴国能从荆州这边同时北伐,两国都集中精锐兵力,两下夹击,使魏国首尾难顾,两线作战,蜀汉和吴国很有可能会吞并魏国,到时,平分土地,也不错,但是,很遗憾,孙权没有这么做,或者,期间有小军事行动,但是,没有全力配合,导致灭魏未能成为现实。